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举办比利时当代艺术大师展

Lifestyle  |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举办比利时当代艺术大师展

由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与布鲁塞尔WIELS当代艺术中心共同举办、由布鲁塞尔WIELS当代艺术中心总监及迪尔克·斯诺瓦特(Dirk Snauwaert)和助理策展人夏洛特·弗瑞灵(Charlotte Friling)策划的“凸面/凹面:比利时当代艺术展”将通过十五位代表性的比利时艺术家的50余件作品,回顾外在世界环境与内在心灵空间关系在当代全球化世界语境中的重要意义,精选比利时当代艺术大师作品,赋予城市生活全新高度。

 

作为比利时当代艺术在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群像式展示,展览囊括了包括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与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等享誉世界的当代艺术大师级艺术家作品,以及哈罗德·安卡特(Harold Ancart)、雅克·沙利耶(Jacques Charlier)、贝林德·德·布鲁伊克(Berlinde De Bruyckere)、若斯·德· 赫勒伊特与哈拉尔德·蒂斯(Jos de Gruyter & Harald Thys)、昆哈德·德多伯莱(Koenraad Dedobbeleer)、伊迪丝·德克因特(Edith Dekyndt)、米歇尔·弗朗索瓦(Michel François)、安·维罗尼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托马·勒桦(Thomas Lerooy)、马克·曼德斯(Mark Manders)、瓦莱里·马奈赫斯(Valérie Mannaerts)、及索菲·怀特纳尔(Sophie Whettnall)等具有代表性的比利时当代艺术家种类纷繁的创作。在即将到来的上海艺术季中,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全新开幕的这一重磅展览将呈现作为当今当代艺术界重要代表的比利时当代艺术全景,进一步丰富了上海的城市艺术面貌。

 

从外在世界到内心探索,让艺术作品与油罐艺术中心形成有机对话

 

外在世界环境与内在心灵空间的二元对立动态关系,在中国以及西方哲学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对立关系在东西方古典艺术中也常有体现,但自现代主义时期开始,大部分艺术家在创作时甚少关注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对立结构,而是将艺术实践紧密地倾注于其中一端,以更为激进的形式去探索内外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当代艺术发展在近年重新关注数组紧迫而影响深远的二元对立逻辑:自然与文明,发展与衰败,生命与死亡等。斯诺瓦特及弗瑞灵两位策展人指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以及对这种古老思考模式的超越均定义了现代及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此次展览旨在让观者更进一步地去梳理二元对立关系的世界结构,包容关系及辩证状态,从而对自身与世界产生更具有深度和启发意义的思索。

 

作为当今当代艺术世界的重要代表,很多比利时艺术家的创作中并不依赖于宏大的哲学、抽象和概念模式,而是展现了对可感知的日常世界进行精准、细致观察的能力;这种能力及创作方法与中国艺术家有许多相似之处。基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独特的历史场域元素,作品的呈现方式将突破常规,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将在特定空间内展示,让公众得以深入、完整地了解比利时当代艺术发展脉络。在展览中,艺术家的重要作品相互对话,以内敛或张扬的艺术姿态共同构建展览叙事。在这样的呈现中,作品也将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独特的建筑景观形成有机对话。

 

 

集合15位代表艺术家,呈现国际当代艺术最高水准

 

此次参加“凸面/凹面:比利时当代艺术展”的比利时艺术家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比利时艺术家群体在长期创作过程中革新内-外二元对立关系的努力,以及众人对此关系的深邃思考。策展人团队精细选择的诸多作品也或直接或间接地在艺术及哲学理念层面与中国思想传统及古典、当代艺术实践传统遥相呼应。


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

《上海,1997年6月24日》,1997年

麻布和木面油画

致谢艺术家和布鲁塞尔Jan Mot画廊

 

作为其世代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影像、绘画、行为表演、素描、摄影及其他形式的作品,以测量政治与诗意之间、个体行动与无力现实之间的张力。其创作的核心形式是带有强烈抵抗运动意味的行走、游历实践——他以波德莱尔-本雅明式的“闲逛者”角色探索空间正义这一理念。其作品《上海,1997年6月24日》是一幅忧郁的油画,它是埃利斯在环游世界途中在上海逗留期间创作的几幅作品之一。当时,这座城市正在经历一场大规模拆迁,整个街区都在消失。雾霾天里的黄浦江的画面是艺术家在离上海市中心不远的地方记录下来的。这幅绘画既是一种平行而亲密的思考过程,又是艺术家的旅行游记,记录着他行动之外的想法。


哈罗德·安卡特 (Harold Ancart)

《无题》,2019年

布面油画棒、铅笔画

287 x 615 cm

致谢艺术家

 

哈罗德·安卡特(Harold Ancart)的创作不断在诸多艺术媒介之间跳跃,在二维平面及三维世界之间跳跃。其于近年创作了一系列“火柴”绘画作品,此次展览中的《Untitled》(2019)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绘画貌似冷静而朴素,但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画面中充斥着惊人的动能。“我们常看见火柴,但并不常去仔细观察这事物。在我看来,好像有无数种绘制火柴的方式,而在你选择了一种之后,你又将发现其中有无数种绘画方法变种。”画面上的火柴看起来在下一时刻就要迸发火星,代表了一种无尽、动态能量的运动过程,并暗示了照亮内心的潜能。

 

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

《供应者》,2019年

200 x 120 cm

致谢艺术家和安特卫普Zeno X画廊


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将绘画视作是进入另一种现实的窗户,或是由梦境和回忆组成的想象世界。博伊曼斯氤氲的绘画作品往往带有强烈而耸动的政治或心理隐喻,也深入地探索了自20世纪摄影技术诞生之后艺术与生活愈发复杂的关系。此次展览中的《16:24:54》(2019)及《The Provider》(2019)体现了博伊曼斯绘画的经典主题及风格:其作品往往结合肃穆的人物形象、不寻常的特写及让人不安的静物,带有强烈的雕塑感、戏剧感及宗教感,暗示了不同事件或场景的神秘特质,绘画内含的叙事结构因此也传递了一种普世的情感。

 

雅克·沙利耶 Jacques Charlier

《图书馆》,2015年

布面丙烯

156 x 256 cm

致谢艺术家和Herv é Bize画廊


基于其对艺术世界及先锋艺术理念的批判性态度开展艺术实践的艺术家雅克·沙利耶(Jacques Charlier)此次展览中展出的绘画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分析并采用绘画史多种不同风格流派的策略性创作方式:来自“Peintures à la mouche”系列的两幅作品精细地仿制了名垂艺术史的著名绘画作品,但仔细观察的观众能够最终通过画面上的苍蝇发现,这些作品不过是沙利耶本人的模仿创作,探索了戏仿与原创、艺术家自我风格确立与风格流派历史等概念。

 

贝林德·德·布鲁伊克(Berlinde De Bruyckere)

《不朽:双生子之二》,2017年

蜡、布料、皮、绳子、木头、铁、环氧基树脂

约190 x 145 x 570 cm

致谢艺术家和豪瑟沃斯画廊


贝林德·德·布鲁伊克(Berlinde De Bruyckere)的创作深受弗拉芒文艺复兴传统影响,继承了欧洲古典绘画大师的艺术传统、基督教圣像艺术的遗产,也广泛从神话学及民俗传说中吸取灵感。她创作于2017年的作品《Embalmed Twins II》是一棵用蜡翻制而成的倾倒巨树,其残缺枝干无比平滑——德·布鲁伊克扒光了这棵树,裸露的表面看起来就像是人的皮肉一样。德·布鲁伊克将事物表面或肌肤视作是“心灵的容器”。绑上了绷带、盖有污秽毯子的树木看起来如此脆弱,像是在生命-死亡的历程中陡然停下脚步,被挟持于某一刹那之中,暗示了人类精神肉体的脆弱-强大辩证关系。

 


若斯·德· 赫勒伊特与哈拉尔德·蒂斯(Jos de Gruyter & Harald Thys)双人艺术组合在过去的二十余年时间内创造了由21件影像作品构成的艺术体系,探索了共同创作工作形式的意义。二人此次展出的作品《CAPUT (CAPITA)》(2018)中有八个漏了气的头像——这全都是两人影像作品诸多演员的形象。这些头像的陈列方式让人想起罗马帝国纪念英雄人物的神圣殿堂,但事实上每个形象背后都有相对怪异的故事——无头漫游者、带有攻击倾向的咆哮者、疯狂派对者等等。写实主义风格的头像雕塑让这些人物看起来就像是观众生活中的什么朋友似的,鼓励观众去反思日常生活与光怪陆离现实的关系。

 

昆哈德·德多伯莱 Koenraad Dedobbeleer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2019年


昆哈德·德多伯莱(Koenraad Dedobbeleer)创造雕塑、物件、场域特定装置及摄影作品,其艺术实践中充满隐喻、观念性联系、幽默的评论及艺术史意象。其创作于2019年的作品《What Is Manipulated Is the Real Rather Than the Symbolic》(2019), 《Man Coincides with His Simulation》及《Every Theory Has its Historical A Priori》均是在中国制作的;而后,艺术家再进行“定制”及挪用工作。此系列雕塑指向了被剥离了装饰功能的常见家居物件。作品上的不同层次元素部分是由艺术家本人制作的,部分是艺术家从各处觅得的——艺术家在不同物件之间建立观念性联系,而这些物件因此也变成了阅读不同语境的工具。

 

伊迪丝·德克因特(Edith Dekyndt)

《浓缩形式的非物质能量(第二部分,蒂诺斯岛)》,2019年

三维动态物件

180 x 40 cm

致谢艺术家和Greta Meert画廊

 

伊迪丝·德克因特(Edith Dekyndt)对几何、光线等艺术主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她也基于此学术背景与奥利维尔·巴斯丁等建筑师展开合作。她的作品《White Gold on Pink Blanket》(2019)、《Silver Leaves on Pink Blanket》(2019)及《Underground “Bas du Roé”》 (2019) 均以土壤为基础,或破土而出,或被掩埋在土壤之中。出于对稍纵即逝现象的兴趣及对自然现象自主性的尊重,艺术家让这些雕塑物件在展览的时间空间条件中自然演变。她的另一件作品《Concentrated Form of Non-material Energy (Part 2, Tinos Island)》(2019)以3D立体成像的方式呈现了艺术家在希腊拍摄的火光;其十余年前的作品《Provisory Object 04》(2004)则记录了人类双手承载薄薄一层肥皂水的轻柔运动。这些作品均探索了万物中的脆弱之美,也促使观众去思考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性,以及人类在物质世界中的飘摇地位。

 

米歇尔·弗朗索瓦 Michel Francois

《即刻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2012年

青铜

151.5 x 275 x 3 cm

致谢艺术家和布鲁塞尔Xavier Hufkens 画廊


米歇尔·弗朗索瓦(Michel François)不以单一作品风格为创作原则,而是在不同作品系列及展览环境之间编织复杂的形式网络。他创作于2010年的作品《Scribble》探索了运动-停滞状态、空间-形式等对立依存关系,在展览空间之中面对观众之时,这雕塑即转变成为一个符号,获得新的意义。而墙面雕塑《Instant Gratification》(2012)是艺术家以热能冲击手段制作的——弗朗索瓦直接将滚烫的液态金属倾倒于冰冷的地面上,因此,这作品内含了一种微型爆炸的动能。艺术家创作于2003年的影像作品《Déjà-Vu (Hallu)》则通过中轴对称处理镜头画面探索了对称性审美原则,以及感知的暧昧性质。

 

安·维罗尼卡·詹森斯 Ann Veronica Janssens

《西代(工作室版本)》,2006年

投影、彩色、视频、无音频

2分54秒

致谢艺术家


安·维罗尼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的作品关注身体对周遭世界及其自身的感知经验。她展出于此次展览的室外霓虹灯作品《The Odrre Has No Ipmrotncae》(2019)挪用了这一研究成果:英文字词中的字母排列顺序,事实上并不影响读者的阅读经验。观者在观看、阅读作品之时,将有意识地将貌似无序、错误的字句重新组织成通顺、完整的话语。而作品《Side (studio version)》(2006)由布鲁塞尔WIELS当代艺术中心委托创作,在这件带有变换色彩的作品中,艺术家使用了于2006年3月29日在土耳其西戴地区拍摄的日全食景象,反映了詹森斯对于天体运动的兴趣。

 


托马·勒桦(Thomas Lerooy)的素描及雕塑作品揭示了一种关于人类生命质量的认识——这种沉重的质量在罪恶面前是不能逾越的,而在死亡面前又是可笑的。在艺术家的《Fairplay》(2017)、《Goal》(2017)等雕塑作品中均使用了塌扁的球体,以及或被困住或已死去的鸟类。这些作品的轻快、幽默作品标题与相对黯淡的作品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呈现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经典传统。

 

马克·曼德斯(Mark Manders)

《铁椅子上的粘土人像》,2009年

雕塑:青铜、漆、铁

177 x 59 x 81 cm

装置:金属支架、木头、纸板、塑料

致谢艺术家和安特卫普Zeno X画廊


马克·曼德斯(Mark Manders)以雕塑、静物画及建筑蓝图等形式发展了一种无尽的自画像艺术。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其青铜雕塑作品《Clay Figure with Iron Chair》(2009)模糊了现实与幻象的界限,看起来就像是用湿黏土制作而成的一样,丝毫不像是青铜作品。作品外表带有的新鲜感也让人误以为这作品是艺术家刚刚完成的,或是刚刚废弃掉的雕塑作品草稿。表面上某处貌似已晾干的黏土也让人误以为这雕塑是脆弱的,似乎马上就要崩塌、化为尘土。

 

瓦莱里·马奈赫斯 Valérie Mannaerts

《真实的一些事(蝴蝶结)》Real Somethings (Bow),2017年

布面油画、复合媒介

196 x 149 cm

致谢艺术家、Bernier/Eliades画廊


瓦莱里·马奈赫斯(Valérie Mannaerts)旨在创作中探索事物的外在特质,质询有机与无机形式的关系,讨论物件的存在方式,独立自主性,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历史沉淀。其作品《Private Human》(2016)的沉重布料元素从展览空间上空垂下,让人想起马戏团或是魔术表演的现场。这藏有神奇事物的帘子反映了马奈赫斯对著名幻术师、电影导演乔治·梅里爱的喜爱,也反映了她对于著名逃脱魔术师胡迪尼的长期兴趣。

 

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

《诊断的视线之五》,1992年

布面油画

58 x 42 cm

致谢艺术家和安特卫普Zeno X画廊


被广泛视作是1990年代绘画艺术复兴的先驱之一的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常基于摄影等现成图像开始作画,其作品往往带有一种失焦、褪色的面貌,就像是形而上学层面上的抽象实践一样。其作品沉默、克制,时而令人感到不安,不断探索历史及其艺术再现的关系,也常探索寻常事物在诡异环境及光线下展露出的陌生特质。图伊曼斯于此次展览展出的九幅作品有两种倾向:1990年代早期创作的小型作品更为尖刻而细致地描绘了人物和物件与所处世界的关系——无论是空洞的目光还是有序摆放的餐碟,克制的绘画姿态让这些人或事朝向画面框架外展开。而2000年后的作品,尤其是2018年创作的《Seagull》等颜色清淡的作品——甚至就算是沉稳的《Foundations》(2008)也是如此——则在集中体现地心引力的同时消解了引力的影响,让事物飘浮在孤立的内部虚空中。

 

索菲·怀特纳尔 Sophie Whettnall

《黑灰(油罐项目)》(2019年)

黑色喷漆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现场项目

致谢艺术家和Michel Rein 画廊


索菲·怀特纳尔(Sophie Whettnall)在艺术生涯之初进行绘画创作,后转而进行摄影、影像、行为表演及特定场域装置等纷杂的艺术实践。在创作影像作品时,深受绘画艺术传统影响的威特诺尔的作品仍带有浓厚的风景画及自画像意味。怀特纳尔的《Projected Landscape》(2019)是一件带有雕塑性质的素描作品,这件探索了材质肌理的作品处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在作品形式上也与中国山水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Black Dust》系列素描作品以黑色喷漆绘制了树木的阴影,以一种饶有趣味的方式探索了透视法、视觉幻象以及眼睛的观看机制。短片作品《Brainstorming》(2009)中静止的长发女性背影及其身旁呼啸的狂风形成了鲜明对比,既感性又暗示了一种危险,甚至暗示了长发蛇妖美杜莎、被石化了的人等意象。

 

激发共同未来, 建立更广泛的艺术世界

 

作为上海最受瞩目的新兴文化地标之一,自2019年3月开幕以来,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参观人数已超过30万人,并已相继举行了包括阿根廷艺术家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Adrián Villar Rojas)的首个中国美术馆展览“有时候你会想,在一个相互连接的宇宙中,谁在梦到谁?”、汇集了1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群展“建立中”、日本艺术团体teamLab的展览“teamLab: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以及全新的文化体验“油罐玩家艺术节”,这些展览在不同层面对中国和国际当代艺术有着不同的呈现与表达。而此次“凸面/凹面:比利时当代艺术展”的举行,在系统呈现国际优秀当代艺术创作的同时,也继续着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构建开创性与多功能艺术平台的愿景,让公众能够亲近地感受当代艺术、艺术与自然、艺术与城市。


 



对于此次展览,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创始人乔志兵先生表示:“‘凸面/凹面:比利时当代艺术展’的缘起是因为WIELS布鲁塞尔当代艺术中心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对两国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尊敬。纵览当今当代艺术发展的全局,比利时因其众多重要艺术家及其创作而蜚声国际。本次展览是基于对当代艺术整体二元本质的思考。凹凸代表的是内在与外在、主动与被动、自我包容和与世相融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有的作品是极度内在的表现。其中内在的思想与完全来自艺术家充满自信的表现力,通过作品,将这种自信、自我包容展现给世人,并获得来自外部世界的互动。有的艺术作品则传达给人的感觉是超脱身体之外的、拥有强烈的形而上学意味。不过二者都会使人置身于客观作品的境地,因为它们最终都体现着内在与外在的有机循环。此次展览的作品选择从比利时艺术家的创作模式出发,艺术家用他们的洞察力带给人们内在的生活的转变,而让外在的人类世界更广阔。展览旨在表现将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并且建立起相互的融合。而作为一次国家级别的展览,展览将在两国文化中内在化、强烈的自我意识之间,及外在化、以关系为导向的世界观之间,呈现凸面/凹面的二元关系。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希望建立起更广泛、更有联系的艺术世界,激发我们共同的未来。”

 


Yoho!Now

潮流就是现在,分享有趣新
鲜男女生世界观。

关注我们

分享: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隐私条款 意见反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5 南京新与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苏ICP备09011225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502010132号